我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峨莊的一個村子里。早年父親在南方當兵,母親帶著不滿一歲的我,坐了約50個小時的火車去到父親當兵的城市。那時候,因為行程南北跨度大、火車速度慢、坐車時間長,在火車上每過十幾個小時,母親就得給我脫一件衣服。小時候我最愛聽母親講這個故事。
到了20世紀90年代,父親轉業到了淄博市張店區,39路車就成了我們每次回老家都要乘坐的公交車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那時候公交車沒有固定的公交站點,司機師傅只要看到路邊有人等車就會把車靠過去,售票員會探出半個身子招呼著:“峨莊,峨莊,有座!有座!”小時候我還有個疑惑:為什么公交車在淄川城區跑得特別慢,進山后才快起來?后來才明白,在城區跑得慢,是為了方便隨時停車上客。
印象中,小時候每次回老家,車上的人都是滿滿的,售票員手里攥著一大把零錢,扯著大嗓門問:“剛上車的人去哪兒?”中途上車的人基本都得站著,因為那時候這條39路公交線是大部分人從山里去往城里的唯一交通工具。
后來,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,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山里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,走向外面的世界。道路越修越寬,私家車越來越多。39路車上的乘客越來越少,車廂里日漸空蕩,售票員也逐漸失去了那種飽滿的熱情,車況越來越破舊,發車頻次越來越少。
隨著淄博市公交集約化運營戰略的實施,39路車車輛換新,實施了準點發車、科學設置站點等舉措,大大提升了乘車的舒適感。隨后,又實行了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的政策,39路車上又重現了當年的熱鬧景象。有一次母親要回老家辦點事,在淄川公交站居然擠不上車,還得等下一輛。她有些激動地告訴我:“現在,坐車的人又和以前一樣多了!”
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,開往老家的39路車其實就是生活變遷的一個縮影。看著行駛在路上的公交車,我和母親一樣高興。
來源: